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工美·名家 | 刘耕涛:耄耋之年艺术探索之心仍“青春”

时间:2023-08-02 17:57: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资料图】

清晨暖阳洒进画室,82岁高龄的刘耕涛总是习惯于在此刻或写或画,甚至在灵感不期而至时,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忘我创作。

几十年画事,宁静且平淡;岁月磋磨,却未曾减淡这位画坛老艺术家的些许澎湃激情。人生有憾,惟有尽力。沾满墨迹的废弃宣纸凌乱一地,透露着这位耄耋老人依然葆有那颗追求极致的心。在这方画室里,刘耕涛孜孜以求地体认着独特的现代主义形式语言与后现代主义语境的同构与整合,在波澜不惊的静谧日常里,继续探寻新的未知和不凡。

执着坚守 薪火相传

进入耄耋之年,刘耕涛常常会默坐于画室,沉淀绘画来路,思忖未知前路,也常会在不经意间邂逅儿时。

在懵懂的儿时记忆里,刘耕涛常会在晨起时,呆看卧室墙壁上未曾谋过面的奶奶所画的牡丹图良久。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隔代遗传’吧?”家里姊妹虽多,刘耕涛却成了唯一能从中读懂奶奶绘画语言的孩子。那幅牡丹白描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绘画的种子。

17岁,刘耕涛考入了天津美院绘画系国画专业,先后师从刘君礼、李鹤筹、孙其峰、叶浅予、蒋兆和等学习国画六年,后在北京中国画院高研班拜周思聪为师,潜心学习人物画。国画、西画的系统学习为刘耕涛的绘画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张大千的再传弟子,刘耕涛深受其泼墨绘画方法的影响,求学期间便坚定了“做画家就要做大家的”的奋斗目标。

1964年,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后简称“美校”)正式成立,次年首次面向全省招生百人。刘耕涛与美校的缘分始于1965年夏,毕业即授课对于刚出校门的刘耕涛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每天备课到凌晨,一边教,一边完善自己。”从绘画教师到基础课教研室主任,从教师到教授……刘耕涛曾面对三次“跳槽”的机会,“留下来”还是成为了他的最终抉择。

“20世纪80年代,美校在全国工艺美术院校的排名那可是数一数二的,生源质量非常好,业务钻研氛围浓厚……”刘耕涛津津乐道于美校的辉煌岁月,他则在数十年里,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勤奋创作,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惠及无数学生,培养出了汉风、孙立军、刘元丰、贾广健、张静伯、唐新一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画家。

孤注一掷 求新求变

在绘画界,了解刘耕涛的人都深知他喜静,不擅社交,淡泊名利,在生活中更是随性而安。而这恰恰与他对绘画执着创新的野心形成着鲜明对比。

“对于绘画,我更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艺术执着探索之心为刘耕涛日后的绘画变革埋下了伏笔。

中国画的创新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笔墨语言和构成形式的创新, 一种是工具材料的创新。1989年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期间,刘耕涛深受周思聪老师“材料自主”观念影响,萌生了颠覆传统水墨技法,对新工具材料进行大胆改革的强烈愿望。而当时这种方法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尝试,均未成功。

此时,刘耕涛在画界已小有成绩。惟有抛却过往,方能轻装前行。刘耕涛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毅然将此前的大部作品付之一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倔强中。也正因为此,人们如今只能从其临摹的一幅自己早期的人物风情画来窥见他最初的影子。

启于心,成于行。

此时已50多岁的刘耕涛每天将自己关在画室里,苦苦探索,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喝水……这场探索的“苦旅”最终将偶然演变为了必然。一次厨房里水和油发生的亲密接触激发了刘耕涛的创作灵感,以油性与水墨既相融又难融的特殊效果,发明了“水油冲突”的新技法。

“油与水的调和比例成为了最大难题。”反复实验揣摩,刘耕涛利用数年时间逐渐摸索出了“水油冲突”的规律,实现了绘画语言的极大丰富。

2002年,刘耕涛的十幅“水油冲突”作品亮相贾方舟主持的《水墨新方阵》展览。此时,他已花甲之年,其另辟蹊径的大胆创新,震惊了画坛,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刘骁纯、韩羽、贾方舟等书画评论大家更是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解读:刘骁纯将此视为难能可贵的“花甲之变”,贾方舟评价其“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

从写实到写意,从意向到准抽象,从变形到表现主义……刘耕涛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中表现主义的精义,实现了自己水墨表现主义的夙愿。“水油冲突”的新技法、新笔触、新肌理的运用更是开创了画坛历史先河,为画坛开拓了新的水墨创新和独特语境,其作品《臧女》《秋荷》《冬日》《秋实》《休闲》等诸多作品更成为了画界无法临摹的创新杰作。

笔耕不辍 创新不止

“创新往往是边缘的东西,不可能是主流,也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主流,在创新的路上,只有甘于寂寞……”

不畏浮云遮目,自以清泉洗心。幼时那粒懵懂的绘画种子,如今早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数十载的创新求索,让刘耕涛所获荣誉颇丰,而现实是,他从不会为参加展览而刻意创作,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节奏本心创作、淋漓发挥。

虽已耄耋之年,刘耕涛更愿意谈当下,话未来,且言谈间,艺术探索之心依然飞扬。

“枯荣过处皆成梦,得失两忘便是禅。”刘耕涛常常会回到奶奶的那幅牡丹图前,考量艺术生涯的下一归处。

“艺术创作最忌讳的便是‘丢失自我’。”刘耕涛艺术生涯的多次转变,均是自我跟随的过程。“不失本心,不忘来路,葆有初心,才是我的艺术追求。”刘耕涛将绘画技艺发展到极致的愿望依然强烈。

“不管外界看法如何,下一步,我要把表现主义变形、内涵融于一体,继续创新。”刘耕涛艺术探索之心仍“青春”。(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闫漪)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